颜真卿晚年这件书法,将“丑拙”发挥到了极点!连米芾、启功都惊叹不已,专家:写死了!

时间:2025-04-05 05:57:18 转载源:聚焦时事网 作者:梦瑶 点击:3653次

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,他的书法风格独特,被后世誉为书法“亚圣”。然而,傅山提出书法的“四宁四毋”,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体现了“丑拙”之美,而《祭侄文稿》更是被一些人批评为“丑书”。也有专家认为,颜真卿把楷书写“死”了。那么,这个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颜真卿晚年的《送刘太冲叙》融合了行、草、楷三种书体,此作创作于唐大历七年(772 年),此时的颜真卿已年近古稀。在经历了人生的诸多起伏后,他的书法作品蕴含着更加丰富的情感和人生感悟。这一时期的颜真卿,在书法上已然将张旭以及 “二王” 一脉,甚至于汉魏遗法融会贯通,成为了一位书法界继往开来的大宗师。《送刘太冲叙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,它不仅是颜真卿送给好友刘太冲的一份礼物,更是他晚年代表作。作品气势雄健稳达,并无半点媚气,整体呈现出 “丑拙” 之美。这种丑拙并非世俗意义上的不好看,而是在丑拙奇崛中包孕书法之美。米芾以 “龙蛇生动,见者目惊” 形容此帖气势之足,董其昌也评价其 “郁屈瑰奇,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”。在笔画上,此作左细右粗,左短右长,符合古人以右为尊的观念,也更符合人的审美角度,使整个字更加稳定和美观。同时,作品融入了隶书笔法,捺画有非常浓厚的隶书味道,起笔与隶书相近,展现出 “蚕头捺” 的特点。在转折处,基本改为以提按完成转折,显得更为方硬。与颜真卿早期作品《王琳墓志》相比,《送刘太冲叙》的点画弧度姿态更为稳定,少了摇曳生姿之感,但却更具古朴雄浑之气。这部作品融合了楷书、行书、草书、隶书、篆书五种书体,五体皆备却丝毫不显凌乱,完美融合展现出颜真卿打通五体并融会贯通的深厚功力。例如在 “勖” 字中,秃宝盖将原本左右结构的字变为了上下结构,整个字的重心在上半部,展现出对字形结构的巧妙处理。此作在笔法上善用 “篆籀笔法”,使得作品中的线质饱满而圆实,无论放大多大去临摹,都不会因为字形的变大而失势。相较于 “二王” 笔法,这是一个重要的优势。同时,作品中还巧妙地掺入篆籀气笔意以及隶书的点画多姿,如蚕头结构的捺画,起笔方法与隶书相近,增添了作品的古朴韵味。在结字方面,颜真卿着意中宫留白、左右开张,将竖弯钩夸张化,撇捺也拉长外展,如 “吏”“在” 等字,在 “聲”“昔” 等上下结构的字中,上放下敛,险奇中重心却很稳实。颜真卿的《送刘太冲叙》与颜鲁公的人格高度契合。颜真卿为人刚直不阿,在唐朝 “安史之乱” 爆发后,担任平原太守的他想尽办法抗击叛军。刘太冲是他身边出力尽心者,两人感情深厚。颜真卿为了感谢此人,自书自文写下了《送刘太冲叙》。这部作品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,还展现了颜真卿的高尚品质和家国理想。启功,米芾两位著名书法家都曾对这件作品赞誉有加。他们认为,《送刘太冲叙》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还具有深邃的思想。声明: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!【往期好文】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!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,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,关注“书画博学”!书法字典请搜索“书法查字典”微信小程序!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相关内容
精彩推荐
热门点击
友情链接